如今,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癌症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市场上素有抗癌功效的硒产品受到人们的推崇,癌症病人吃什么好?硒产品真的抗癌吗?和菜谱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调查:补硒产品五花八门
记者在某购物网站搜索引擎上检索“硒”,共搜索到22万多条相关结果。涉及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常见的营养素补充剂,如锌硒咀嚼片、 富硒酵素片、多维富硒片。食物类有富硒大米、高硒水果、富硒茶叶、富硒抗癌黑蒜、菌菇、黑豆等。
最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有富硒保温杯、手链、砂锅,甚至是袜子。“硒”产品的网络销售量异常火爆,该购物网站某品牌锌硒片月销量853单,查看“商品详情”后发现,很多产品的主要原料都不尽相同,每日推荐摄入量也不等。

相比网络走红,补硒产品在药店的销售情况则各不相同。记者在位于朝阳区金台路的几家药店调查发现,其中两家药店与硒相关的补充剂已经销售一空,另一家则不销售。其中一位店员对记者说:“年轻人对硒片了解的更多一些,买来送给老人。”
当记者问及硒补充剂是否有抗癌的功效时,这名导购人员立即回答:“有,这个预防癌症的效果非常好。”然而,功能表中只注明了“调节免疫力”。见记者不相信,售货员又说:“提高免疫力就能防癌!”销售火爆自然离不开广告商的竭力宣传,广告中宣传的内容真实性和正规性却需存疑。
如今,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癌症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市场上素有抗癌功效的硒产品受到人们的推崇,癌症病人吃什么好?硒产品真的抗癌吗?和菜谱网小编一起看看吧。

调查:补硒产品五花八门
记者在某购物网站搜索引擎上检索“硒”,共搜索到22万多条相关结果。涉及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常见的营养素补充剂,如锌硒咀嚼片、 富硒酵素片、多维富硒片。食物类有富硒大米、高硒水果、富硒茶叶、富硒抗癌黑蒜、菌菇、黑豆等。
最不可思议的是,竟然还有富硒保温杯、手链、砂锅,甚至是袜子。“硒”产品的网络销售量异常火爆,该购物网站某品牌锌硒片月销量853单,查看“商品详情”后发现,很多产品的主要原料都不尽相同,每日推荐摄入量也不等。

相比网络走红,补硒产品在药店的销售情况则各不相同。记者在位于朝阳区金台路的几家药店调查发现,其中两家药店与硒相关的补充剂已经销售一空,另一家则不销售。其中一位店员对记者说:“年轻人对硒片了解的更多一些,买来送给老人。”
当记者问及硒补充剂是否有抗癌的功效时,这名导购人员立即回答:“有,这个预防癌症的效果非常好。”然而,功能表中只注明了“调节免疫力”。见记者不相信,售货员又说:“提高免疫力就能防癌!”销售火爆自然离不开广告商的竭力宣传,广告中宣传的内容真实性和正规性却需存疑。

关于硒的三个真相
1.缺硒容易得克山病。
美国普度大学农业与生物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硒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人体许多生理活动,比如甲状腺激素的代谢、DNA的合成、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防止感染等,都需要硒蛋白的参与。在许多硒蛋白中,硒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其生理活性。
我国对于硒的关注,最初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克山病”的关注。研究发现黑龙江克山县地区和四川省冕宁地区因为缺硒,多发心肌疾病,推广服用亚硒酸钠来补硒后,基本消除了这种病,该研究首次证实硒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

2.补硒防癌证据有限。
近年来,补硒产品的流行则与“抗癌”有关。因为硒与DNA修复、细胞凋亡、内分泌、免疫系统以及抗氧化等与癌症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关,所以推测“补硒防癌”也算合理。而且,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合适的硒摄入与一些癌症的发生率呈现负相关,如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直肠癌、膀胱癌等。
但云无心指出,市场上宣传的“补硒防癌”,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虽然很多人乐于收集类似的结果去下一个结论,暗示“补硒抗癌”,但由于调查方式的局限以及数据的质量,目前这些调查还远远不能作为“可靠依据”。

3.盲目补硒反伤身。
硒虽好,但“是药三分毒”,翟凤英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对硒中毒地区的调查数据证实,环境中水土、粮食、蔬菜 中硒含量过高,长期食用硒超量食物,可能会发生中毒,如我国恩施地区的研究发现,高硒的摄入引起脱发、指甲变形、恶心、呕吐、烦躁、疲乏等症状,引起硒中毒。

建议:从食物中补硒就够了
1、富硒米
如果每天吃300克大米,那么普通米可以提供10微克硒,富硒米则可以提供20到90微克。也就是,通过富硒米来补充硒是有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其他食物中也含有硒,人体也可能获得足够的量。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值得吃富硒米,就取决于富硒米的价格与其他补硒方式的比较了。
2、富硒茶
高硒含量的土壤培育出的茶叶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是,一般人每天冲泡10克左右茶叶,大约10%的硒能够被泡到茶水中,约1微克。如此得到的硒摄入量微乎其微,不到人体需求量的2%。
3、其他食物
海鲜和动物内脏是食物界中最丰富的硒来源,肉类、谷物和奶制品也能提供一些硒。
结语:以上是菜谱网小编带来的有关硒产品的介绍,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对补硒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相关文章推荐】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市场上销售的大米竟多为假冒产品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市场上销售的大米竟多为假冒产品
现在自己有田地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自己动手种地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在市场上买大米吃。不同种类的大米价格也是不一样的,很多都是假冒的商品,快随菜谱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1月8日发布消息称,《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将于3月1日起实施。
该办法明确了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具体要求,明确食用农产品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必须提供产地证明。
什么样的五常大米是真的
2014年,五常大米年产量为71.4万吨,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市场上标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万吨,这意味着所谓“五常大米”超过90%是假冒的。
2015年11月19日,五常市由市长带队对全市大米加工经销企业、直营店进行地毯式排查,扣押了包装袋253400条、成品大米213吨。
而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假五常大米也横行于市。为此,黑龙江省工商局赴国家工商总局争取支持,并赴北京市工商局协调支援配合事宜。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下发通知,要求相关省市对打击网络销售假冒五常大米专项整治提供协作配合。
要杜绝假大米,先要让消费者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五常市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张野给出答案:符合五常大米质量标准的五常市内的企业使用五常稻作区的水稻在五常行政区内加工而成的大米,才叫五常大米。
真正的五常大米,既要有五常的产地证明商标,又要有保护产品的地理标志。标准不够、水稻不同、地域不对的大米都不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追溯平台上线,扫码可知真假
五常大米的定义知道了,可是超市里不同品牌包装各异,消费者怎么判定?
2015年12月28日,五常大米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五常臻米网正式开通。通过“三确一检一码”——确地块、确种子、确投入品、质量检测、博码防伪,对五常大米实行全程溯源防伪。
消费者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博码,就可以知道这盒大米来自五常哪块水稻田、基因性状比对结果是否在真五常大米范围内。博码是二维码的升级版,具有更强的防伪功能。

五常臻米网特设了企业诚信红黑榜,将生产过假米的企业公示,如果消费者发现大米是假的,可以拨打网站上的6部投诉举报电话。
据了解,目前五常市所有生产经营五常大米的企业只要提出申请,符合条件,企业生产的五常大米信息将上传溯源防伪查询平台和五常臻米网。截至2015年12月23日,已有165家企业申请加入防伪系统。
记者看到,五常臻米网在五常市人民政府网站显著位置设立链接。一位稻米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个验真防伪平台有官方的授权指定,改变了以往企业各自为战,标准不统一的弊病。
五常市市长宋泽刚认为,防伪博码的使用将使五常大米屡遭山寨的现象得到遏制。同时,他也坦言打假面临着取证难、立案难、成本大等问题。
走可信渠道卖真五常米
打假能够解决眼下困境,却难以根除假米的存在。如何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呢?

位于五常市东北的卫国乡是五常大米的核心产区,东方粮仓五常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就建在这里。
东方粮仓将原本零散的土地集中到了大型农业企业,从采购、仓储、运输,再至港口中转全国各地销售,形成一条完整的经营链条。龙头企业管理规范有序,不法商贩牟利作乱的空间将大大压缩。
除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失序也会让假货横行。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要保护品牌,五常大米需要一个可信的销售渠道。
在中国石化的易捷便利店内,各色包装的“黑土稻花香”五常大米销售火爆。
“中石化易捷店里卖的都是茅台酒、普洱茶这样的中国名牌商品。”五常市外贸公司副总经理钟喜军说,“易捷店的经营理念是‘万店无假货’,这正和我们保护五常大米品牌的想法不谋而合。”2015年,仅易捷店销售的五常大米就达1.2万吨。

借助互联网创新营销
对农民而言,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只有卖得好,才能倒逼种得更好。“黑龙江有条件生产世界级的优质大米,这是让粮食生产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的一大机遇。”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油脂分会会长王瑞元说。
作为五常市杜家镇半截河子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乔文志创办了金福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物以稀为贵,如果真米的数量得到控制,那么价格自然会提高。”乔文志说。
保护五常大米的品牌,就是保护农民的利益,那么,如何让真五常米的高品质发挥最大效益?五常市一手打假,一手借助互联网直接撮合消费者和生产者,让消费者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改变了传统的种植销售模式。
2015年7月,东方集团联手民生易贷推出“五常大米”为标的的众筹产品,顾客可在民生易贷上购买,3个月后指定地块产出的五常大米直接邮递给顾客。尽管价格卖到每斤18.8元,500万元的大米5个小时就销售一空。
小结:
在购买大米时我们要谨慎,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商品和商家欺骗了,在购买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才能保证品牌大米的真实性。
【相关文章推荐】食品安全事件 4元猪肉无合格证竟走进多家饭店
食品安全事件 4元猪肉无合格证竟走进多家饭店
对于食品的安全情况是每个人都很重视的,并且直接关乎我们的健康,甚至性命。但是我们却不知道,饭店中的食材究竟是合格的吗?快随菜谱网小编来了解一下这其中的猫腻。

兴华市场再现“问题肉” 小碎肉4元一斤
据报道,位于蒙阴县城的汶河岸边的兴华农贸市场,是目前蒙阴最大的肉类、蔬菜批发市场,县城内居民食用的肉类和蔬菜,主要都是来自这里。
毛猪的价格在7-8元每斤,屠宰后,最便宜的血脖肉每斤6元左右。然而,却在市场上看到了低至4元一斤的小碎肉。

自己想买“做馅子的肉”,卖肉摊贩指着冰冻成板的肉表示“小碎肉(每斤)4块”。商贩一再声称,这种肉虽然价格便宜,但绝对是真正的猪肉。不过记者在其他商贩那里却听到了不同的答案。
一名卖肉摊贩称:“最贱的你就买血脖子,6块左右。那边有卖4块多钱的,这个东西你寻思寻思,毛猪多钱啊?能这么少吗?不可能说是这么便宜的。”
卖肉摊贩表示:“我建议你能不用就不用。它没肉味,你不信拿回点去自己煮煮看看。猪肉什么颜色他那个什么颜色啊。具体什么肉不敢说,死狗烂猫的可能都有,就算掺鸡肉也得赔啊,鸡肉也得四五块钱一斤啊。”

市场监管缺失 猪肉难觅检疫合格证
猪肉摊上出现的“不明肉”成分究竟是什么?到底能不能吃呢?就在记者疑惑的同时,在这个市场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按照正常价销售的猪肉,很难看到检疫合格证的踪迹。
“这个是从食品站提的,没有检疫合格证。”记者了解到,摊贩所说的这家食品站是被私人承包的。
摊贩只要在那里进了货,他们就对这些肉摊上究竟卖什么肉不管不问了。这也是造成“不明肉”充当猪肉卖的主要原因。

一名资深摊贩表示:“从食品站提了自己想怎么杀就怎么杀,没人管没人问,市场上这个占了四分之三不盖章的。
一天食品站在这个市场上也就四五头猪,多了不可能。咱市场上淡季一天能卖40多头猪,过节就一二百头。”
由于这家农贸市场销售的猪肉无人监管,致使这些不明身份的“问题肉”、私屠乱宰的“隐患肉”从这里走向了蒙阴县县城居民的餐桌,而不少以盈利为目的的快餐店、馅饼点、包子铺,往往在采购时都会选择这些价格更为低廉的问题肉。

“不明肉”产自熟食店 供应多家饭店、冷库
兴华农贸市场内这种价格低的有些离谱的肉究竟是什么成分,商贩大都含糊其辞。
那么这些问题肉究竟来自哪里呢?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每逢蒙阴大集的前一天晚上,总有一辆车牌号为鲁Q·978LD的厢式货车来到兴华农贸市场附近的几家冷库,卸下车上成板的肉类。这些肉与兴华市场上4元钱一斤的猪肉在外观上相似。

这辆车在兴华农贸市场附近的冷库卸完货后,就沿205国道驶离了蒙阴,驶入了位于沂南县双堠镇驻地的一家熟食店。
这家长成熟食水产经营部看似占地不大,后院却别有洞天。
经过两天的持续观察发现,这辆厢式货车一般都会在下午进到熟食店后院进行装车,然后再拉着这一板板的冻肉沿着205国道送往沿线的饭店、冷库,终点站正是兴华农贸市场附近,位于兴蒙路上的一家冷库。
冷库水产店老板表示:“他是一个集送两趟,昨天晚上来了。他们不是说沂南往这送的,就是临沂的市场上也有沂南往这卖的。三块来钱的算孬不,六块六的就是瘦的多点,三块六的是小碎肉,有油。”

厨师帮忙分辨“不明肉” “4元猪肉”成份竟是禽类肉
售价低至4元的廉价肉究竟是什么肉呢?市场上的一位摊贩道出了实情,“卖4块来钱的那是鸭子肉。”
随后,带着从兴华农贸市场上购买的两份样品,找到了从事厨师工作20余年的尹师傅,请他来对肉源成分进行分析。
经过初步判断后,尹师傅确定这份4块钱一斤的不明肉明显就不是猪肉。随后为了进一步判定是不是摊贩所说的鸭肉,尹师傅选择对这两份样品连同一片鸭肉分别用微波炉加热。

尹师傅说,虽然打热后看起来购买的这份4块钱一斤的不明肉和鸭子肉的颜色稍微有点区别,但尹师傅最终确定这种肉就是猪油和家禽类肉的混合物,并不是摊主口中所说的猪肉。
“加热放凉后,鸭子肉的油很清澈,猪肉连汁都没有,而这个肉出来的汤汁发乌,凉了之后还有股刺鼻的味道。”
一番调查下来不难发现,市场监管缺失,是兴华农贸市场出现这种“问题肉”的主要原因。
其实兴华农贸市场出现“问题肉”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13年3月19日,就有栏目就曾经对这个市场售卖问题猪肉的情况进行过披露。

经过报道后,当地主管部门迅速对兴华市场进行了集中检查,消费环境也及时得到了净化。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从2013年初到2015年底,短短三年时间,问题肉、不明肉再次在这个市场死灰复燃,主管部门的日常监管究竟在哪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建立常态监管机制,不要总等着媒体曝光后,再进行查处,毕竟百姓需要天天吃到放心肉!对于此事的进展。
小结:
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让大家吃的放心,同时也希望商家能能城诚实有信,做良心卖家。
>> 去中国菜谱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