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怎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病机主要归纳为:情志失调,肝气郁滞,乘犯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升降失职;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寒湿侵袭,气机阻滞,中焦不利;病程日久,阴阳失调,寒热错杂。病位在脾胃,涉及于肝。

网络图片
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正气逐渐消耗,脾胃虚弱,中焦阴阳失调,日久化湿、生痰、成瘀,而出现虚实夹杂、寒热错杂。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滞、痰湿等邪实为标。而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现代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已知的些因素包括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异常、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异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激素分泌异常等。而随着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焦虑、抑郁、紧张、失眠等;饮食因素(如高脂饮食、喝茶、喝咖啡、吸烟、饮酒等);或饮食不规律,过饥或过饱,或长期卧床等,造成胃肠蠕动减弱,动力障碍,导致胃肠功能下降,久病、高龄体弱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各组织器官功能下降,活动耐力降低致消化功能下降;医源性因素,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和其他内分泌疾患,可致胃肠蠕动减弱,发为本病。此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肠激素、一氧化氮、和胃酸等因素均被认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加重有关。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重视,基于胃肠道症状与心理因素问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
有专家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存在情绪障碍,情绪上的应激变化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使植物神经功能发生改变,并通过内分泌、免疫系统、酶系统和神经递质的中介作用引起胃肠功能失调,即所谓的脑_胃—肠轴。
因而在治疗上,西医主要是以去除诱发因素和以经验为基础的对症治疗为主,除了选用胃肠道促动力、抑酸药、根除幽门螺杆菌药物外,还有抗焦虑抑郁药及心理治疗等,但都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案。
>> 去中国菜谱网首页